编者按
农忙时节热浪翻涌,田野间奔涌着青春力量。从掌勺颠锅的餐饮店主到千亩良田的“科技掌柜”;从拨算盘的国企会计到盐碱滩上的“红果书记”;从农资店小伙到农机服务的“云端指挥官”。三位青年,三条赛道,却以同样的赤子之心扎根乡土。
广袤田野是最炽热的创业热土,躬耕大地是最扎实的青春课堂。他们不惧“跨界”的质疑,敢啃硬骨头,将新思维、新技术、新模式注入阡陌之间。当蟹苗跃入碱水塘、红果映亮盐碱滩、北斗导航牵引农机轨迹,乡村振兴的画卷,正因这些年轻的力量而愈发斑斓。且看这群“新农人”,如何用汗水浇灌希望,让沃野生长未来!
大学生李文迪为游客推介枸杞产品。
小麦地里,邓碧昊规划着如何让来年收成更好。
东永固村枸杞绿色工坊大厅内,游客们正在选购枸杞。
村民采摘枸杞。
王健在监控设备前查看各地块收割进度。
科技掌柜
为家乡土地“把脉开方”
7月16日,当最后一台联合收割机轰鸣着驶出麦田,星光村的麦收战落下帷幕。“10年前掂炒锅,10年后盘算千亩地,这跨度,美得很!”33岁的邓碧昊拧开矿泉水瓶猛灌几口,抹了抹脸上的汗珠。
1028亩麦田刚刚褪去金袍,齐整的麦茬在夕阳下铺开一片浅金色的绒毯。邓碧昊蹲下身,捻起泥土,对身旁请来的退休农技专家王占身说:“王老师,秋播前这片地,还得再补一道‘营养餐’。”脚下这片土地,正是他7年光阴淬炼的地方——从手握炒勺的餐饮老板,到驾驭2500余亩良田的“新农人”,他让这片土地有了新滋味。
时光倒回至2018年,经营6家餐饮店的邓碧昊,突然一头扎回了星光村的黄土地。村里老把式们摇头叹息:“饭馆老板懂啥庄稼活?”初种300亩玉米时,他连播种深浅都拿捏不准,硬生生啃下十几本农技书,追在老农身后学看云识天气。第一季玉米丰收那天,他扛着沉甸甸的玉米棒挨家敲门:“叔,您摸摸这籽粒饱不饱。”金灿灿的果实像钥匙,叩开了乡亲们紧锁的心门。
“村民们的信任是用实实在在的产量换来的。”如今的邓碧昊深谙科技兴农之道,他将无人机植保、智能灌溉引入田间,亩产连年攀升。
在他一手创办的宁夏顺盈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内,水肥一体化中央控制器闪烁着绿色指示灯——这才是邓碧昊调配“营养餐”的厨房核心。“过去施肥全凭感觉,现在每块地都有专属配方。”他轻点屏幕,水流与肥液在管道里精准汇合。自从有王占身坐镇,两人为千亩土地建立起“健康档案”:无人机如信鸽,定期掠过田垄拍摄作物长势;播种机、收割机在北斗导航指引下走出笔直轨迹;滴灌带如叶脉般在田间延伸,将水肥精准送达作物根系。这份精细让农资成本直降三成,小麦亩产却逆势增长15%。最让老农叹服的是去年秋汛,无人机巡查时发现低洼地积水异常,抢修队连夜疏通沟渠,千亩玉米在暴雨前夜逃过劫难。老把式马万忠拍着滴灌阀门感慨:“这小子会给土地‘把脉开方’,厉害得很!”
今春,星光村的平静,被一车来自江南的蟹苗打破。当邓碧昊宣布要在废弃鱼塘养螃蟹时,村里炸开了锅。村民们围住运送蟹苗的货车,疑虑的目光几乎要将车厢穿透:“咱这碱水沟,能养活这金贵玩意?就是糟蹋钱。”邓碧昊笑着递上厚厚一沓检测报告:“江苏的专家把过脉了,只要微调水质酸碱度,养蟹正好!”为了啃下这门新技术,他三下江南,拜师学艺,带回一整套精细化养殖方案。6月的一个深夜,首批螃蟹迎来关键蜕壳期,他打着手电巡塘,只见无数青背新壳如碎玉铺满池底,粼粼闪烁,他悬了数月的心终于安稳下来。
“有了这次经验,稻蟹养殖模式就能顺利推广,这就是我给土地制定的新‘营养餐’。”邓碧昊自豪地说:“咱年轻人就该蹚新路,来年咱这1000多亩稻田里不仅有两份收入,省下的农药钱还能再添一笔生态红利。”
红果书记
巧打特色“产业牌”
7月17日,在石嘴山市惠农区东永固村的千亩枸杞园里,红果坠枝,第三茬枸杞在骄阳下渗出浆汁。80后村党支部书记张健穿梭在田垄间,指尖捻开红果检验糖度,汗水顺着晒脱皮的后颈滚进衣领。“晒场清干净没?今天游客多,采摘筐再加200个。”他连连嘱咐。
8年前,东永固村的土地还是泛着白碱的荒滩。2016年,从国企财务岗位辞职的张健回村承包了900亩地种枸杞,尽管种植很成功,但是质疑声依旧不绝于耳。
“算盘珠子还能拨得动盐碱地?侥幸罢了。”
“种成了不代表能卖得动,市场风险大着呢。”
这时的张健意识到只有与村民们形成利益联结才能真正打消质疑。
2018年,通过自治区“三大三强两个带头人”政策,张健作为致富带头人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,决定带动全村发展枸杞产业。
“先前种枸杞赔得底掉,又想折腾咱们的保命田?”当张健在村民大会上提出种枸杞时,村民们纷纷反对。张健却坚定地说道:“风险我担,收益共享,从我这900亩枸杞地并入村集体开始,先作示范。”
面对质疑,张健把铺盖卷搬进枸杞园旁的板房。每周都请专家测土配方;村民不愿流转土地,他带着账本挨家算账:“每亩流转费800元,地里干活再挣3000元,比种玉米翻两番。”会计出身的他把账目摊开了算,村民们逐渐开始动摇。待到第三年秋,红艳艳的枸杞压弯枝头,村民们的质疑声渐息,取而代之的是对这片红果的无尽期许。
“认准的事情,就要带头去干!把实实在在的成果落在乡亲们身上,才能赢得信任和支持。”秉持着这一信念,张健带领村民平整土地、改良土壤,引入滴灌技术。枸杞园里,红果映日,盐碱地焕发新生。村民们纷纷加入,枸杞产业渐成规模,东永固村的名声也随之远扬。
当年国企的财务管理经验,被张健化作“1314”发展模式的筋骨——党支部是核心引擎,千亩枸杞种植基地是根基,枸杞原浆加工厂延伸产业链,观光园吸引游客,带动“三产”融合。这套体系让村集体账簿上的数字从8.4万元跃至1021万元,每年近6000个用工岗位如根须扎进盐碱地,牢牢锁住了村民的心。如今,枸杞园不仅是村民的“聚宝盆”,更成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。
“书记,游客多了厕所不够用。”“天热,太阳毒,要在儿童乐园里搭建遮阳伞。”……“以前只有我们十来个人出谋划策,现在村民们的建议让我已经换了3个本子。”张健拿着已经卷边的本子得意地说道。他深知,乡村振兴不止于增收致富,更是人心的凝聚。
夕阳西下,张健还在核对物流单。刚毕业回村的大学生李文迪送走最后一批南方客人转头对张健说:“书记,咱们什么时候开直播呢?外地游客都在问咱们的直播间在哪。”
“下个月,我请的直播团队就来了,到时候你和其他几个大学生跟着好好学,咱们不仅要卖枸杞,还要讲好咱村的故事,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的努力和变化。”张健说。
云端指挥官
智慧种地有妙招
7月16日,天刚蒙蒙亮,热浪就一阵阵扑来,灵武市海江种植专业合作社里,王健的手机“嗡嗡嗡”响个不停。
“婶,您要的那个种子的品牌,我这就帮您问!”“叔,您放心,下午那块地保准翻好、种上!”“技术员下午准到,田里那套监测系统更新,耽误不了……”这位宁夏万众农业机械化服务有限公司的“90后”当家人,对着电话那头,一句句应承得干脆利落。窗外的场地上,拖拉机、播种机排得整整齐齐,静等着出发的指令。
趁着晨光,王健麻利地安排着今天的活。说起为啥干这行,他想起初中毕业那会,跟着父亲卖化肥种子。送货路上,总看见乡亲们弓着腰、埋着头在地里忙活,汗珠子砸进土里,可一天也干不了多少。他心里琢磨:“光靠人出力,太累了,不行。得靠机器!”从自家小农资店起步,他拆机器、修机器、琢磨技术,硬是从啥也不懂的“农业小白”变成了行家。2019年,他干脆自己创办了万众农机公司,一心扑在了农机研发和推广上。
走进公司监测室,一面电子大屏特别显眼。王健手指一点,打开了“灵武市农田智能管理系统”,屏幕上立刻铺开了万亩农田的实景图。
“看,像不像在玩种地游戏?”他笑着指了指屏幕上分成小格子的田地,庄稼长势、土地干湿、农机位置清清楚楚。“有了这套东西,坐在这屋里,就能指挥远处的农机自己干活!”赶上农忙时,这系统就是“最强大脑”:种多深能看清,干了多少亩实时知道,看天要变还能提前安排浇水……“过去查个进度得跑断腿,现在无人机飞一圈,啥数据都明明白白。”
正午日头毒得很,王健一猫腰钻进了高大的拖拉机驾驶室,开向地里。机器轰鸣声中,几台模样特别的旋耕机、撒播机,正在刚收完麦子的地里翻土、撒玉米种。
“最近咱和科研单位一起改装的‘种耕除草一体机’,可顶了大用了!”王健说,以前豆子和玉米混种的地里,除草特别麻烦,给豆子打药,玉米就烧坏了;给玉米打药,豆子又遭殃。两种庄稼熟的时间不一样,传统除草剂老伤着另一种,农民愁得不行。王健带着人反复试验,最后在机器上加了特制的除草铲和智能系统。这机器干活时能认庄稼,只除杂草,不用打药,难题一下解决了。
机器加科技,效率翻了倍。他给记者算了笔账:“以15亩地为例,从翻地到播种,一台机器个把小时就干完了。要搁以前用老办法,七八个壮劳力得吭哧干好几天!”
日头偏西时,王健电话又响了,是托管了土地的老李。老李在电话里挺感慨:“家里实在没人手了,多亏给你们托管,咱还能稳稳当当拿份钱!”王健推出的“土地托管+”模式,和村里合作,提供从种到收的“一条龙”服务,帮无力看护自家田地的农户省了不少心,现在公司服务的土地约2万亩,去年直接带动农户土地增收815万元。
回头看看走过的路,这个把青春都扎在地里的年轻人眼神坚定,他说:“以前老有人开玩笑,说‘不好好读书,长大就只能当农民’。其实现在当农民,也得是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。一个行当要是被看低了,藏着的机会反而更多。我就想用自己学的、干的,一点点改变大家伙儿对‘农民’这个身份的看法,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,在农村这片大天地,一样能有所作为。”
他们说
邓碧昊:村里生村里长的我,说对土地没有情怀那是假的,但是回来从事农业只是靠着对土地的热爱还不够。
我觉得这一代新农人,其实承担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任,既要传承老一辈的勤劳智慧,又要注入新技术的活力,让土地焕发新生。亩产连年攀升获得村民信任只是我的第一步,怎样让土地持续增值,带动更多乡亲共同富裕,才是我追求的目标。
随着老一辈务农人大多已年迈,我们就要接过他们的“锄头”继续耕耘,因为大家都知道,地要是荒了,心里就空了。接过“锄头”,我们不仅要种好地,还要用科技赋能,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,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农业的希望,愿意扎根农村。
张健:村里的每块地、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,而是紧密相连的共同体。种枸杞只是我们致富的起点,通过科学管理和品牌打造,提升枸杞附加值,让每户村民都能从中受益,实现共同富裕,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。
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纽带,正是深入、公平、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。当村民们清晰地看到,付出的劳动、投入的土地、参与的决策,都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家庭收入,感受到集体产业的红利与自己息息相关时,这份共享的“利”便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。我们为什么要种枸杞,还要开加工厂,甚至斥资建旅游设施?因为从“利益共同体”到“发展共同体”,最终凝聚成坚不可摧的“人心共同体”,正是我们乡村振兴的根基。
王健:当年跟着父亲开农资店,总看见乡亲们弓着腰,汗珠子砸进土里却刨不出几个钱。我憋着股劲儿想,血肉之躯不该这么苦!从拆修旧机器起步,到研发出“种耕除草一体机”,硬是把混种田除草的世纪难题解决了——机器能认庄稼,专啃杂草,再不用打药伤苗。
如今在指挥室轻点屏幕,北斗导航指引的农机轨迹像银线般绣在田野上。村民们总说:“家里没人手了,反倒能稳稳拿钱。”这话比什么奖状都珍贵。
总有人说“不好好读书就当农民”,可我们这批新农人偏要证明:当农民必须懂技术、会创新,土地里深埋的金钥匙,便只认肯钻研的年轻人。(记者 李昊斌 马雨馨 实习生 陈帅 文/图)